两岸十位学者 岁末对话北大
本会讯 12月13日,由我会与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协办,以“中华文化与世界和平”为主题的“2012两岸人文对话”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
我会名誉主席许嘉璐与大陆学者及媒体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刘梦溪,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历史系特聘教授葛兆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金灿荣,香港凤凰卫视评论部副总监、资深评论员何亮亮;太平洋文化基金会董事长钱复与台湾学者及作家:中国文化大学华岗教授、金门大学荣誉讲座教授、南京大学等校客座教授郑贞铭,台湾大学公共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政治学系教授包宗和,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香港凤凰卫视《国学天空》和央视《百家讲坛》主持嘉宾傅佩荣,历史评论家、作家陈哲明,共10位嘉宾捉对展开对话。我会常务副主席王石、太平洋文化基金会执行长张豫生分别担任上、下午对话的主持人。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出席活动并致辞。
我会顾问、中华慈善总会荣誉会长万绍芬,顾问、澳门特区总检察长何超明;我会副主席金坚范、于广华、陈义初、陆凤彬、陆文虎,主席团成员兼秘书长张玉文,常务副秘书长郭杰,驻会副秘书长韩煜、林争,我会部分理事、部分地方文促会代表;北大学生及30多家海内外媒体共约500余人出席了“对话”活动。
今年3月,我会接到钱复先生从台湾捎来的信件。信中提议,希望与文促会结成友好关系,共同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不久后,王石副主席一行前往台湾参加《旺报》主办的“第二届两岸征文暨第七届童年纪事绘画比赛”颁奖典礼时,专程会见了钱复先生和太平洋文化基金会。王石副主席简要介绍了我会基本情况及成立以来所开展的文化活动。钱复先生十分赞赏并认为,两会宗旨相得益彰,期许共同推进两岸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合作。
5月上旬,王石、金坚范副主席在深圳华侨城会见了钱复先生。双方就合作举办年度性文化论坛初步达成共识:今年年底将举办以“中华文化与世界和平”为主题的两岸高端论坛。王石副主席转达了许嘉璐名誉主席、高占祥主席赞成两会确立具体合作项目的意见;并表示,我会非常认同“中华文化与世界和平” 的主题。这一主题契合当今世界对中国崛起的认知现状,目前急需从文化角度,向世界释放一个善意、友好、和平的信息。钱复先生说,中华文化传统上是讲王道,不讲霸道;中华文化不但能够将两岸拉在一起,而且还可以帮我们拉近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等邻近的一些国家。双方还就论坛实施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磋商。
6月份,钱复先生再次来京,与国台办王毅主任、许嘉璐名誉主席和高占祥主席等我会领导进行沟通,筹划中的两岸高端论坛也定名为“2012两岸人文对话”。许嘉璐名誉主席提议首次对话在百年名校北京大学举行。这一提议立刻得到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教授的积极呼应和支持。在多方共同努力和推动下,“对话”筹办工作扎实有序地向前推进。
12月11日,钱复先生及诸位学者一行从台湾飞抵北京。他们到达后的第一个安排,就是参观访问北京大学。钱复的父亲钱思亮先生,曾在北大化学系担任过系主任,到台后任职台湾大学校长等。钱复先生对北大怀有深厚的情谊。在参观古籍文献馆时,他仔细观看陈列中其父及老友的照片,不愿错过一张,并不时与随行的北大领导分享往事。一同参访的还有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执行长张豫生,台湾学者包宗和、郑贞铭、陈哲明等。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北大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袁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及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王勇等为钱复先生一行举行了招待午宴。
12月12日,钱复先生及诸位学者一行冒雪赶往廊坊,参加我会主办的“2012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对话”活动,当晚他们驱车百里星夜返京。
12月13日,“2012两岸人文对话”如期在北大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英杰交流中心举行。本次“对话”的上午场安排有两组学者。第一组:傅佩荣与刘梦溪分别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当代思考”和“‘将无同’——文化融合是人类未来的大趋势”为题展开对话。第二组:陈哲明与葛兆光分别以“论中国的霸之道”和“中西文化差异会导致冲突吗?” 为题展开对话。下午场也安排有了两组学者。第一组:金灿荣与包宗和分别以“从文化角度看中国人的国际观及外交战略”和“从中西文化思维看国际外交” 为题展开对话。第二组:何亮亮与郑贞铭分别以“中国复兴的国际环境与华文媒体的责任”和“媒体是世界和平的警钟与明灯”为题展开对话。最后的综述阶段,由钱复与许嘉璐作综述发言。(两人发言网站另载)
四组对话在论题上各有侧重:“趋势”、“冲突”、“外交”、“媒体”,但又紧紧围绕“中华文化与世界和平”主题。学者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纵横开阖却又不离主线,表现出深厚的学养和开阔的视野。每组学者间相互评析的环节,也引起与会者的兴趣。这一议程设置及效果,使“对话”中“对”的氛围更加浓厚;不同观点和意见的表达甚至交锋,不时闪现思想的火花,凸示 “对话”的活力。“对话”特别安排了提问环节,不少学生和记者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向学者们提问。包宗和、郑贞铭、葛兆光等作了回答。
王石副主席表示,愿意把“两岸人文对话”制度化:每年举办一次,秉承民间特色,两岸学界探讨,融会共识,扩大互信,造福两岸,影响世界。
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凤凰卫视、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台湾东森电视台、台湾年代电视、台湾中国电视公司、台湾三立电视台、中国文化报、新京报、新华月报、北京日报、北京晨报、台湾联合报、旺报、中国新闻周刊、凤凰周刊、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凤凰网等两岸3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精彩推荐
2019-09-21 20:21:21
2019-09-21 20:21:24
2019-09-21 20:21:30
2019-09-21 20:21:34
2019-09-21 20:21:43
2019-09-21 20:21:48
2019-09-21 20:21:53
2019-09-21 20:21:57